鹏飞百科

不入虎口_焉得虎子的故事(骑虎难下的成语故事)

“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”这个成语与虎没有关系,它与"班超出使西域"的历史事件有关,产生于班超第一次出使西域。

成语故事:

南朝宋时期的范晔的《后汉书.班超传》记载:班超为人胸有大志,博览群书,智勇双全。

汉明帝永平十六年,奉车都尉窦固带兵出击匈奴,任命班超为代理司马,让他率领一支军队另外攻打伊吾。双方交战于蒲类海,班超斩得很多首级归来。窦固认为他有勇有谋,派他出使西域。

不入虎口_焉得虎子的故事(骑虎难下的成语故事)

班超,伟大的军事家、外交家。“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”表现其胆识

班超到了西域鄯善国,鄯善国王广开始接待他们的礼节周全,后来忽然变得懈怠。班超对其属下说:“可觉察到广的礼意变得淡漠了么?这一定是有匈奴使者到来,使他犹豫不决,不知道该服从谁好。”

于是班超唤来一个侍者,诈称说:“我知道匈奴的使者来好些天了,他们住在哪里?”这侍者经这一问,慌了神,说出匈奴使者的全部情况。班超关押了侍者,召集全部属下36个人一同喝酒。

等喝到痛快畅饮的时候,班超用话激怒属下说:“诸位与我都身处偏远的地方,要想立大功求得富贵荣华。现在匈奴使者来了才几天,鄯善国王广对我们的礼敬就废掉;如果让鄯善王把我们绑了送到匈奴去,我们的尸骨将成为豺狼口中的食物了。对这情况怎么办呢?”

属下都说:“现身处危亡境地,生死听从司马决定!”

班超说: “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。”

现在的办法,只有趁着夜晚用火攻匈奴使者营地。他们不知我们的底细,必定大感惊恐,必可消灭干净!消灭了这些人,鄯善王广就会吓破胆,我们大功就告成了。”班超经过观察制定了周密的作战方案。

天一黑,班超就带领兵士奔袭匈奴使者营地。正好当天刮大风,班超吩咐10个人拿了军鼓隐藏在匈奴使者屋后,约定说:“见到火焰燃烧,就一齐擂鼓大声呼喊。”

其余人都带上刀剑弓弩,埋伏在门的两旁。安排就绪,班超顺风点火,前后擂鼓呼喊,匈奴人乱作一团。班超亲手击杀3人,属下斩杀30多颗头,剩余100多人都被烧死。

受到惊吓的鄯善王赶来,班超将匈奴使者的头给他看,举国震恐。班超安抚宽慰鄯善王,鄯善王同意邦交,让班超带回王子作为人质,班超完美得完成了第一次出使西域。

不入虎口_焉得虎子的故事(骑虎难下的成语故事)

窦固得知十分高兴,向朝廷为班超请功。汉明帝赞许班超的胆识,任命班超为军司马,继续出使西域。

从此,在之后的31年的时间里,班超一直在出使、经营西域的路上,收服了西域50多个国家,为西域的回归做出了巨大贡献。官至西域都护,封定远侯,世称“班定远”。

班超其父班彪、其兄班固、其妹班昭都是历史学家,接续编写完成《汉书》。

成语演变

明代的罗贯中的《三国演义》第七十回:猛张飞智取瓦口隘老黄忠计夺天荡山:

黄忠催军马随后而进,刘封曰:“军士力困,可以暂歇。”忠曰:“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?”策马先进。

将肯定句,演变成了反问句:“焉”,疑问词“怎么”,加重了语气。

语义拓展:

班超的“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。”与黄忠的:“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?”的意思接近,都是指,不深入险境,不克服艰难,就不能成功。

毛泽东主席拓展了这一成语的内涵。毛泽东的哲学著作《实践论》中指出:

不入虎口_焉得虎子的故事(骑虎难下的成语故事)

中国人有一句老话:“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。”这句话对人们的实践是真理,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。

“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?”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是指,通过实践才能取得真知。

深入“虎穴”就是深入实地,调查研究;得到“虎子”,就是在实践中取得的真知。而“调查研究”就成为了共产党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