鹏飞百科

才高八斗的主人公是曹植还是谢灵运(曹植才高八斗的故事)

才高八斗的主人公是曹植还是谢灵运(曹植才高八斗的故事)

才高八斗的曹植

文/钟百超

曹植,字子建,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,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。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对曹植评价颇高,宣称“天下才有一石,曹子建独占八斗”。清初杰出诗人、文学家王士祯说,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“仙才”者,曹植、李白、苏轼三人耳。

钟嵘对曹植评价最全面,他在《诗品》极力盛赞曹植的诗作,曰“其源出于《国风》。骨气奇高,词采华茂,情兼雅怨,体被文质,粲溢今古,卓尔不群。嗟乎!陈思之于文章也,譬人伦之有周、孔,鳞羽之有龙凤,音乐之有琴笙,女工之有黼黻。俾尓怀铅吮墨者,抱篇章而景慕,映余晖以自烛。故孔氏之门如用诗,则公幹升堂,思王入室,景阳、潘、陆,自可坐于廊庑之间矣。”在钟嵘看来,曹植的诗歌创作水平体现在骨气奇高,词采华茂,情兼雅怨,体被文质等四个方面。其作品,粲溢今古,卓尔不群。其地位,可以与周、孔相比,达到入室的境界。因而,“俾尓怀铅吮墨者,抱篇章而景慕,映余晖以自烛。”

如此高的评价,自然有其道理。我们不妨通过《白马篇》和《七哀诗》,对曹植的创作风格和特色逐一分析,期望从中得到启发和收获。

我们先看看《白马篇》。首先,诗的开头,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言,“极工起调”。从首两句“白马饰金羁,连翩西北驰”,我们看到一头饰着金羁的高头白马,驰骋在西北疆场上。这种气势如虹、波澜壮阔的开场,使人感到跨在骏马上的壮士同样具有不凡的气度,豪迈的气概,以及那种以排山倒海之势,将敌人消灭干净或者驱逐出境的雄心壮志。

其次,通过细微的动作,歌颂壮士的爱国情怀。“宿昔秉良弓,楛矢何参差。”时刻把弓箭握在手中,随时准备投入战斗,有这样战士,何愁不能保境安民。

又其次,用凝练、生动、传神的笔触,描写壮士高超的武艺。“控弦破左的,右发摧月支。仰手接飞猱,俯身散马蹄。狡捷过猴猿,勇剽若豹螭。”作者连用“破”“摧”“接”“散”四个动词,生动描写了壮士善于从不同方位,控弦发射,准确命中目标的精湛技术。并用“猴猿”,“豹螭”比喻壮士的敏捷灵巧,勇猛轻疾。通过这些娴熟敏捷身手的描写,进一步让人感到,有这样的壮士来守土御敌,百姓就能安居乐业。

再者,用寥寥数笔,勾勒出一幅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。“边城多警急,虏骑数迁移。羽檄从北来,厉马登高堤。长驱蹈匈奴,左顾凌鲜卑。”边境的紧急军情,作者用“边城多警急,虏骑数迁移”两句一笔带过。用“厉马登高堤”一句,形象地描写出壮士不畏强敌,勇于挑战的精神风貌。“长驱蹈匈奴,左顾凌鲜卑”两句,以蜻蜓点水般的笔触,将壮士随大军长驱直入,直捣敌巢,然后再回师扫平鲜卑,驱逐敌骑的情景描写得酣畅淋漓。

曹植写诗歌,不只是停留在叙事,描写之上,而且通过人物及其行为的刻画,既歌颂壮士的爱国精神,也同时唤起更多的热血青年,投身到保卫边疆的伟大事业来。“弃身锋刃端,性命安可怀?父母且不顾,何言子与妻?名编壮士籍,不得中顾私。捐躯赴国难,视死忽如归。”这最后八句,与其说是壮士的心里话,不如说是曹植内心世界的反映。一个人,不仅要有克敌制胜的本领,还要有牺牲小家,顾全大家的思想境界,以及“捐躯赴国难,视死忽如归”的爱国精神和所向无敌的豪情。这正是曹植抒写《白马篇》的真正用意。

《七哀诗》则是风格迥异的作品,作者大量使用赋、比、兴手法,以曲折离奇,哀婉凄凉的笔触,借怨妇之口,道出了自己内心的郁闷和不平。

该诗的创作特点可以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:

其一,以托物起兴,营造一种独特的气氛,让读者置身其中,并自行感悟环境的特殊意义。“明月照高楼,流光正徘徊。”为什么明月只照高楼,流光为什么会徘徊。这一连串的问题,正是读者自行发出的疑问。明月在中国诗歌传统里,往往起着触发怀想相思的作用,这就为故事的展开做了渲染和铺垫。

其二,以“赋”法,交代人物、事件、因由和过程。“上有愁思妇,悲叹有余哀”,点出本诗的主角即思妇,以及用“愁”,“悲叹”,“哀”特写她的情绪。“借问叹者谁,言是客子妻”,以问答的方式来达到“赋”的表达效果,点明思妇的身份。“君行逾十年,孤妾常独栖”继续以“赋”的手法表达,说明思妇为何独上高楼的原因。

其三,以“比”的方式,解释思妇的苦闷和抑郁的原因。“君若清路尘,妾若浊水泥。”思妇将夫君比作路上的清尘,将自己比作污浊的泥水。接着以自问自答的方式,进一步做出阐释。“浮沉各异势,会合何时谐。”感情的沉与浮,很多时候是把握不住的,因而夫妻何时团聚谐和,也具有不确定性。但是,作为独守空房的妻子,是多么希望丈夫回心转意,回到自己的身边,哪怕丈夫不回来,自己也“愿为西南风,长逝入君怀”。思妇运用“比”的手法表达自己的心愿。

其四,最后,同样以问答的方式来达到“赋”的表达效果。“君怀良不开,贱妾当何依”夫君的胸怀早已不向我开放了,我还有什么可依靠的呢?这一问,这一哀叹,使多少思妇愁结断肠。

《七哀诗》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思妇的形象,并巧妙地借助思妇思念夫君的故事,隐喻兄弟之间的不和谐,这正是诗经和汉代乐府民歌传统的继承和发展,因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。

才高八斗的主人公是曹植还是谢灵运(曹植才高八斗的故事)

曹植不仅擅长诗歌,也工于辞赋。他的辞赋,集两汉以来抒情小赋及楚辞之大成,《洛神赋》便是杰出代表。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,通过大胆的想象,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,其创作水平与宋玉不分伯仲。

我们来看看曹植烘云托月般的大手笔:“其形也,翩若惊鸿,婉若游龙,荣曜秋菊,华茂春松。”曹植首先用惊鸿、游龙、秋菊、春松四个意象,以排比的方式展示洛神的美好形象。翩然若惊飞的鸿雁,婉约若游动的蛟龙,这是形态描写;容颜鲜明光彩象秋天盛开的菊花,青春华美繁盛如春天茂密的青松,这是容貌描写。四个意象叠加在起来,一位灵动活泼、清新美丽、楚楚动人的洛神飘然眼前。

紧接着,曹植连用“轻云笼月”和“回风旋雪”两个比喻对洛神进行了如梦如幻般描绘:“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,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。”她时隐时现像轻云笼月,浮动飘忽似回风旋雪。前者表示洛神时隐时现,后者表示洛神飘忽不定,让人无法捉摸。

然后,又从远近两个视角,使用两组比喻来形容:“远而望之,皎若太阳升朝霞。迫而察之,灼若芙蕖出渌波。”远而望之,明洁如朝霞中升起的旭日;近而视之,鲜丽如绿波间绽开的新荷。洛神一会像旭日,一会像绿荷,给人一种美丽,纯洁,温馨,可亲的感觉。

通过一连串的描摹,我们看到,眼前的洛神,身姿摇曳飘忽,婉曲轻柔,像惊飞的大雁,又像水中的游龙,鲜美、华丽如同秋菊和茂松,娇妍如朝霞,纯洁似芙蓉。

在进行总体渲染之后,曹植对洛神的身材、肩、腰、颈、头发、眉毛、嘴唇、牙齿、眸、眼、酒窝等部位,进行细致而传神的特写。身材,“秾纤得衷,修短合度”;肩和腰,“肩若削成,腰如约素”;颈,“延颈秀项,皓质呈露”;头发,“云髻峨峨”;眉,“修眉联娟”;嘴唇,“丹唇外朗”;牙齿,“皓齿内鲜”;双眸,“明眸善睐”;面颊,“靥辅承权。”

通过各个部位的特写,我们又可以清晰地看到洛神的全貌:身材窈窕,头发高耸,眉毛弯曲细长,颈项秀美,肩窄腰细,眸眼明亮,嘴唇红润,牙齿洁白,还有甜甜的小酒窝。

但是,人物描写如果只满足于外表的刻画,那是远远不够的。真正的描写还要体现在动作和神态之上,这是点睛之笔,绝不能少。曹植笔下的洛神,具有怎样的风采神韵?

曹植用四句话完美地概括了洛神的言行举止:“瓌姿艳逸,仪静体闲。柔情绰态,媚于语言。”洛神的姿态,优雅妩媚,举止温文娴静,情态柔美和顺,语辞得体可人。

着装方面的描写,细腻工致,精确严谨:“奇服旷世,骨像应图。披罗衣之璀粲兮,珥瑶碧之华琚。戴金翠之首饰,缀明珠以耀躯。践远游之文履,曳雾绡之轻裾。”洛神的服饰,奇艳绝世,风骨体貌与图上画的一样。她身披明丽的罗衣,带着精美的佩玉。头戴金银翡翠首饰,缀以周身闪亮的明珠。她脚著饰有花纹的远游鞋,拖着薄雾般的裙裾。

在动作的描写,曹植抓取了三个画面:

第一个画面是初次见面的情景:“微幽兰之芳蔼兮,步踟蹰于山隅。于是忽焉纵体,以遨以嬉。左倚采旄,右荫桂旗。攘皓腕于神浒兮,采湍濑之玄芝。”神女身上隐隐散发出幽兰的清香,在山边徘徊倘佯。忽然又飘然轻举,且行且戏,左面倚着彩旄,右面有桂旗庇荫,在河滩上伸出素手,采撷水流边的黑色芝草。这里,曹植用“踟蹰”、“纵”、“遨”、“嬉”、“攘”、“采”六个动词,描述了洛神的行踪,一会在山边漫步,一会纵身一跳,一边走,一边嬉戏,一会来到河边戏水,采摘芝草。既有空间的变化,又有动作的流转。我们仿佛看到一位端庄、淑雅,略带俏皮的洛神。

第二个画面是曹植与洛神会面时的情景,当时曹植已经向洛神表明倾慕之情,并解玉佩相赠:“于是洛灵感焉,徙倚彷徨。神光离合,乍阴乍阳。竦轻躯以鹤立,若将飞而未翔。践椒涂之郁烈,步蘅薄而流芳。超长吟以永慕兮,声哀厉而弥长。”洛神深受感动,低回徘徊,神光时离时合,忽明忽暗。她像鹤立般地耸起轻盈的躯体,如将飞而未翔;又踏着充满花椒浓香的小道,走过杜蘅草丛而使芳气流动。忽又怅然长吟以表示深沉的思慕,声音哀惋而悠长。曹植在这里用了三组镜头描写洛神的动态,第一个描写站立时的姿势,动作轻盈,好像要展翅欲飞的鹤。第二个踏着小道,走过草丛的动作,突显香草美人的特色。第三个是描写神女声音,用了“长吟”、“哀厉”,道出深深思慕,却又无法厮守的苦闷之情。

第三个画面是众神出现时,洛神的动作:“扬轻袿之猗靡兮,翳修袖以延伫。体迅飞凫,飘忽若神。凌波微步,罗袜生尘。动无常则,若危若安。进止难期,若往若还。转眄流精,光润玉颜。含辞未吐,气若幽兰。华容婀娜,令我忘餐。”在娥皇、女英南湘二妃的陪同下,洛神表现出一系列的行为,而且没有规律,像危急又像安闲;进退难以预知,像离开又像回返。时而扬起随风飘动的上衣,用长袖蔽光远眺,久久伫立;时而又身体轻捷如飞凫,飘忽游移无定。她在水波上行走,罗袜溅起的水沫如同尘埃。她双目流转光亮,容颜焕发泽润,话未出口,却已气香如兰。洛神为什么表现出这些捉摸不透的动作,也许有意秀给曹植看的。否则,看到神女婀娜多姿的体貌,怎会“令我忘餐”呢?

告别时的回眸是最打动人心,也是人神之恋的真诚写照:“纡素领,回清阳,动朱唇以徐言,陈交接之大纲。恨人神之道殊兮,怨盛年之莫当。抗罗袂以掩涕兮,泪流襟之浪浪。悼良会之永绝兮,哀一逝而异乡。无微情以效爱兮,献江南之明珰。虽潜处于太阴,长寄心于君王。”就要分手永别了,洛神是依依不舍,却又不得不分别。只见她转动白洁的脖颈,回过清秀的眉目看着曹植,朱唇微启,念念有词。想到人神有别,彼此无法相爱相守,不禁举起罗袖掩面而泣,止不住泪水涟涟沾湿了衣襟。

通过全景式的渲染和局部特写,以及对几组动作的描摹和神态变化的刻画,我们可以看出曹植在人物描写方面的高超艺术。其一,在全景式描写中,大胆使用想象、比喻、象征等浪漫主义表现手法,如“翩若惊鸿,婉若游龙,荣曜秋菊,华茂春松。”又如“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,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。”再如“远而望之,皎若太阳升朝霞。迫而察之,灼若芙蕖出渌波”等等,着意塑造一个朦胧、灵动、活泼、变化、美丽、温馨、高大、丰满的神女形象;其二,局部特写,包括言行举止和着装描写,生动逼真,刻画细腻,选词精工,如身材描写“秾纤得衷,修短合度”;肩和腰的描写“肩若削成,腰如约素”等;其三,动作描写,重点选取几个镜头,然后用浓墨重彩予以描写,重在突出洛神的优雅,端庄,变化,灵动;其四,神态的描写,善于捕抓瞬间表情变化和内心世界。“纡素领,回清阳,动朱唇以徐言,陈交接之大纲。恨人神之道殊兮,怨盛年之莫当。抗罗袂以掩涕兮,泪流襟之浪浪。悼良会之永绝兮,哀一逝而异乡。无微情以效爱兮,献江南之明珰。虽潜处于太阴,长寄心于君王。”这一段,通过对洛神的眼神、嘴唇、掩涕和叹息等方面的描写,生动、形象、细腻地反应了人神之间纯真浪漫的爱情,以及无法相守的惆怅、凄婉和苦闷;其五,词藻华美,语言清新,凝炼而生动,许多词语均为独创,如“翩若惊鸿,婉若游龙”,“气若幽兰”,“光润玉颜,转眄流精”等,成为后人模仿的典范。

《洛神赋》以抒情的笔调,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,凭借超凡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象征,把洛神的形象刻画得维俏维妙,生动逼真,有情有义,风华绝代。这是继宋玉《神女赋》之后,又一部描写神女的成功之作。因此,它在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,以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。

才高八斗的主人公是曹植还是谢灵运(曹植才高八斗的故事)

文人总有其相似的惊人一幕,这是中国文化历史的独特风景。腹有诗书,才华横溢,满怀壮志,忠心报国的读书人,往往都逃脱不了两种命运。用孟子的话来说,一种是得志,泽加于民,一种是不得志,修身见于世。当然,这其中又有许多种变数。

对于曹植而言,他的人生分为两个阶段。前一阶段,备受父亲曹操宠爱,因而意气风发,激情四溢,其作品多写其安逸生活和建功立业的抱负;后期由于受到曹丕父子迫害,郁郁而终,其作品“情兼雅怨”,寄托着报效国家的愿望。

尽管曹植是建安时代最负盛名的作家,诗歌、辞赋、散文都有突出成就,但也许不是他的初衷。由于酗酒忘志,行为放任,不拘礼法,屡犯法禁等方面的缺憾,引起曹操的震怒,而无法立为世子,从而屈居人下,错失了施展雄才伟略的机会。

但是,一个真正的文人,即使不能实现政治理想,也定能在文坛上叱咤风云,挥写出千古传诵的华章,这就是曹植不幸中之大幸。一个文人,如果不能成为政治家,可否修身见于世,开开心心地做一个文学家,这或许是一个明智的选择。

才高八斗的主人公是曹植还是谢灵运(曹植才高八斗的故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