鹏飞百科

我国的国歌歌名叫什么来着(中国国歌有多少首)

文|陈卿美

国歌,是一个国家的精神体现。在国内与国际的诸多重大场合,都会有奏唱国歌的仪式。国歌,作为一个国家的象征,也只是近代才有。按说如此重要的东西,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应该有啥疑问。然而事实并非如此,晚清中国究竟有几首国歌还是个谜?

众所周知,国歌的概念诞生于近代。显然,中国的第一首国歌应该产生在晚清时期。关于清朝的国歌,历史公认的正式国歌只有《巩金瓯》一首歌曲。巩,即巩固的意思,金瓯,意为疆土完整。巩金瓯,也就是要巩固大清的疆土完整。

歌词是这个样子的:“巩金瓯,承天帱(音 "到"),民物欣凫藻,喜同袍,清时幸遭。真熙皞(音“浩”),帝国苍穹保,天高高,海滔滔。"翻译一下,大意是说:“国土如金瓯巩固,受天覆庇。民众万物如野鸭嬉于水藻般欣悦。喜见同袍,有幸遇着太平时世,真是和乐自得。帝国蒙上苍保佑。青天高高在上,大海翻腾不息。”悲催的是,这第一首正式的国歌刚刚诞生,大清国就化为袅袅青烟升腾而去。”

歌词看起来还是不错,由严复执笔。为了便于国际推广,严复还发挥特长,将这首歌翻译成了英文。作曲者由京剧专家红豆馆主根据皇室原有的颂歌曲子改编而成。不过,现在看来,歌名的寓意似乎过于保守,只是限于保卫大清疆土的完整,没有体现那种开创美好未来、复兴大清梦的进取精神。

我国的国歌歌名叫什么来着(中国国歌有多少首)

谱曲后的《巩金瓯》

这首歌从酝酿到准备,再到作词作曲,最后被清政府钦定,大概用了一年半的时间。慈禧听后,觉得还不错,“声词壮美,节奏叶和”。“叶和”一词到底是什么意思,貌似只有用和谐来解释。当时的国歌,不叫“国歌”,称为“国乐”。搞笑的是,1911年10月4日,这首大清国乐正式诞生的时候,距离武昌起义仅仅只有六天的时间。随着大清帝国的灰飞烟灭,这首国歌也随之寿终正寝。本想巩固疆土完整,没想到瞬间土崩瓦解。

其实,《巩金瓯》只能说是中国第一首法定的国歌。在《巩金瓯》之前,大清国的国歌并不是空白的,还有很多临时国歌,虽然没能被清政府承认,但无论从影响力还是使用寿命,都比《巩金瓯》要强很多。

从现在的史料来看,在《巩金瓯》出现以前,至少还有五首歌曲曾成为大清国的临时国歌。首先是《颂龙旗》。这首歌本是北洋陆军的军歌,诞生于1906年。当时陆军部正式成立,要学西方国家,建立军乐队,便创作了这首歌。具体作词、作曲者是谁,目前仍不得而知。

这个歌名很好理解,龙旗,就是大清国的国旗,颂龙旗,无非就是歌颂祖国的意思。歌词是这样的:“于斯万年,亚东大帝国。山岳纵横独立帜,江河漫延文明波;四百兆民神明胄,地大物产博。扬我黄龙帝国徽,唱我帝国歌!”相比《巩金瓯》,这首歌词更浅显易懂,也更恢弘大气。

后来,日本胜利公司将《颂龙旗》改为《得胜歌》,使其成为代表中国的著名歌曲,并录制在50920唱片中。日本公司其实只是改个名字而已,词曲并没有变动。据说,当时的中国、日本都非常流行这首歌曲。不过,现在仔细听这首歌曲,并没有感觉特殊之处,音乐低沉舒缓,完全没有军歌的那种激昂的特点。或许这就是大清国当时的状态。这首军歌就经常被代作国歌使用。

另外,具有明确史料记载的,还有曾纪泽创作的《普天乐》、《华祝歌》。曾纪泽是曾国藩的儿子,他多次出使欧洲。由于欧洲国家很早就有了国歌,曾纪泽深感在国际交往中有诸多不便,他便尝试自己作词作曲。

有人说《普天乐》是中国最早的国歌,但并没有被清政府承认。至今,这首所谓的国歌,也只有部分歌词留存于世,至于曲子长期无人知晓。残存的歌词是这样的:“一统旧江山,亚细亚文明古国四千年!最可叹:犹太、印度与波兰,亡国恨,谈之心寒!”堂堂中国的国歌,称颂完自己,居然还提到了印度等国家,感叹别国的国破家亡,这个很搞笑。

非常奇怪的是,曾纪泽创作的国歌,却在他的日记中没有相关记载。曾纪泽的日记中出现的却是《华祝歌》。有人认为,《华祝歌》就是《普天乐》,但后来发现,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。这次又是幸亏了外国人。

英国人赫德在编著1884年伦敦国际卫生博览会中国展品目录中,收录了《华祝歌》,并标示为“中国国歌”。至此,《华祝歌》作为国歌已经明确,大概也就是第二首国歌。

如果晚清的中国国歌仅仅限于这四首,那也就没啥疑问了。在各种传说中,还有一些歌曲曾成为了国歌,如1896年诞生的《李中堂乐》。

关于李鸿章出使外国,自己唱国歌的传说很多。其实,曾纪泽出使外国比李鸿章还早,李鸿章去外国之前,中国早已有了国歌,虽清政府未承认,但外国早已知晓。但不知道是不是有人给李鸿章脸上贴金,或是还有其它什么原因,反正李鸿章唱国歌的传说几乎就成了真实的历史。

比如在俄国尼古拉二世的加冕礼与美国总统的招待的晚宴上,中国都因没有国歌而尴尬,每次都是李鸿章自己哼唱小曲。有人说他哼唱的是家乡庐剧,也有说是黄梅小调。总之,人们鉴于他的影响力,便统一把这种临时国歌称为《李中堂乐》。歌词是唐朝诗人王建的作品,“金殿当头紫阁重,仙人掌上玉芙蓉。太平天子朝天日,五色云车驾六龙。”至于曲子,已经无人记得。

除了《李中堂乐》外,还有一首《妈妈好糊涂》。有说是丁汝昌出国访问时,遭遇了李鸿章同样的尴尬,外国人便有熟知的中国歌曲代替国歌,便是这首《妈妈好糊涂》。也有说是,北洋水师去国外接收军舰时,因为没有国歌,便临时选了一首民间流传的《妈妈好糊涂》作为国歌。这个版本来源于著名作家冰心的父亲,也就是北洋水师“来远”舰二副谢葆璋的回忆。至于是不是丁汝昌去国外接收军舰使用,这个就不得而知了。

总之,这首《妈妈好糊涂》成为国歌的时间是1887年,早于《李中堂乐》。但让人奇怪的是,在1884年,伦敦的国际卫生博览会上明明就有中国国歌的,为啥还要找其它歌曲代替。说起来,这个《妈妈好糊涂》也不是啥歌曲。歌词是这样的,“大清一统太平出,如今晚的姑娘想丈夫,妈妈娘你好糊涂,哎嗨呦,妈妈娘你好糊涂;东院的姐姐比奴家我们大一点,怀抱着婴儿多么大的福,妈妈娘你好糊涂,哎嗨呦,妈妈娘你好糊涂;西院的妹妹比奴家我还小,去年腊月把门子出,妈妈娘你好糊涂,哎嗨呦,妈妈娘你好糊涂;左邻右舍都和奴家差不多,一个一个都寻了丈夫,妈妈娘你好糊涂,哎嗨呦,妈妈娘你好糊涂。”这歌词的意思明显就是姑娘抱怨妈妈。这样的歌曲也被选为国歌,感觉非常滑稽。

目前,被正式认定为晚清中国国歌的貌似只有《普天乐》、《华祝歌》、《颂龙旗》、《巩金瓯》这四首。至于《李中堂乐》、《妈妈好糊涂》貌似只能当传说了。由此可以窥见,当外国都在流行国歌时,中国还是一片混乱无序的状态,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国歌的重要性,导致迟迟无法与国际接轨。国歌如此,其它事情概莫能外,挨揍也就不稀奇了。